Multilingual 繁體 (Traditional Chinese)

“一切都還有希望”: Hakeem Rahim 分享關於心理健康的詩歌和故事

「傾訴你的心聲吧!你無需感到羞恥, 因為一切都還有希望。」 這,便是Hakeem Rahim, 一位心理學家兼心理健康教練,讓安多福(Andover) 學生們在周三的全校集會上重複的話。 Rahim 的演講提及了心理健康的許多不同方面。

 

在 Rahim 上台之前,校長 John Palfrey 和 Linda Carter Griffith (專注於平等、包容和健康的副校長) 都為去年同一天 Daniel Nakajima 的自殺表示深深的悲痛。 Griffth說道:「一年前,當我們學校的一員,Daniel Nakajima,突然地、悲慘地死於自殺時,我們聚集在這裡。今天,還有未來的許多天,我相信我們都會掛念Daniel。 我知到許多學生仍然在建立與老師、同學、以及學校之間的各種聯繫。我鼓勵你們在這點上花更多的時間。」

 

在 Palfrey 和 Griffth 的介紹之後,Rahim 以一首詩歌開始了他的發言:「心理健康教育是讓人們願意傾訴心事的前提。」

 

Rahim 注重於心理疾病 (包括抑鬱症…) 帶來的挑戰,強調了焦慮與孤單這般情感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普遍性。 Rahim 自己也曾經歷過躁鬱症。他說道:「心理疾病的確會影響你的生理健康,還有你的思想和行為。你可能會連自己熱愛的事情都不想做。」

 

Rahim 又繼續說道:「我們感覺很孤單。有時候,我們會以為自己是唯一一個正在經歷痛苦的​​人。但是,看看你的身旁。這裡也有人和你的感受一樣。你知道其實每五個青少年中,在任何一年裡,便會有一個在經歷著某種形式的心理挑戰嗎?你,並不是孤單的。」

 

根據 Tulio Marchetti,Rahim 的演講與他的內心產生了共鳴,並給了他很多啟發。 Marchetti 說道:「我認為Rahim 的演講打通了許多有心理障礙的人的心聲。我覺得他強調了你永遠不是孤單,而且你永遠可以選擇得到幫助。他提到的三個步驟與安多福的每一個成員都產生了共鳴。總體來說,他的演講十分精彩,也正因為如此,他對我的啟發很大。我覺得他的故事是十分特殊的。他與躁鬱症搏鬥的經歷讓我十分尊敬他。」

 

Rahim 演講的兩個關鍵點是恥辱與希望。他解釋了偏見會使求救的聲音沉默,並給許多人帶來恥辱。他也講到了生活的動力對人們的重要性。

 

Rahim 說:「羞恥誕生於你為自己貼上的標籤。並不是只有有色人種能感受到羞恥。一個富翁,即使有錢,如果不認為自己該擁有這筆錢,也會感到同樣的羞恥… … 帶有著負擔和責任的身份會導致精神上的挑戰。今天所講的大道理就是, 無論做什麼都不必感到羞恥。」

 

他繼續說:「我最喜歡的一句人生箴言就是『我在哪裡,不代表我是誰。』人人都會有猶豫、憂慮、心急的時候。在那些時候,有些人會把他們的猶豫或憂慮看為他們最有代表性的一面。在因猶豫而不想起床,或因心急而感到全世界的一切都向你僅僅靠攏時,有著可以為你把事情看清楚的一句話或一個回憶真的非常重要,幫助非常大。」

 

Rahim 在 ASM (全校聚會) 的講座中也講到了自己克服躁鬱症的經驗。 Rahim 雖然在上哈佛大學的第一年得了躁鬱症,但他的病被治好了以後,他又回到了哈佛,並且從那兒畢業了。

Dr. Susan Esty,健康教育官長 (Director of Wellness Education), 講到了安多福邀請 Rahim 前來演講的原因。 Esty 說:「我們在學校裡非常重視身體和精神上的健康。因此,我們創造了EBI (Empathy, Balance and Inclusion,或同情、平衡和包容) 的課程。請Rahim 來安多福演講有關精神健康的話題是合乎情理,更是做好的選擇。在安多福這個環境,競爭一直都非常激烈。大家都想要做更多,而且做得越快越好。這樣的環境確實對精神健康有害。通過EBI,學校一直在跟學生進行精神健康教育。但EBI 只佔一星期中的四十五分鐘,四十五分鐘裡能真正的教會學生這個道理嗎?精神健康是一個需要不同人在不同的地方,不斷重複的一個話題。沒有這樣的重複提醒,這些道理學生恐怕不會重視。」

 

Rahim 以另一首詩作為演講的結尾。他說:「我一直都用到詩作為一種表達情緒的工具。我在最後朗誦的詩,是我抑鬱的時候寫的。那天,我的老闆打電話問我為什麼沒來上班。我告訴他我病了,但其實我沒去上班的原因是因為我正在精神藥物的過渡期中,並遇到了困難。」

 

Rahim 繼續說:「我當時認為我會因為我的精神病被看不起。那就是為什麼我那天跟我的老闆撒謊,說我生病了。但這樣的經驗,不是令我感到羞恥的經驗…… 我們不應該從健康和創造力中二選一,而是應該把創造力當作健康的燃料。」